 收藏网站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

13770980298

亚盈体育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海安推动生态修复“加法”与污染防治“减法”协同并进

发布时间: 2025-08-18 05:33:31 作者: 亚盈体育官网 阅读次数:1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新通扬河生态廊道成为市民晨练游玩好去处。长3.2公里步道,入选“江苏省最美跑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新通扬河生态廊道成为市民晨练游玩好去处。长3.2公里步道,入选“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

  晨光中,太极与绿荫同框;暮色里,欢歌绕碧水欢畅。小焦港河畔的云水园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示范典型案例。

  从生态修复的“加法”到污染防治的“减法”,海安,这座城市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践行生态优先。2023年,该市被授予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稳中有进,海安的生态账上,进步满满。2024年,该市PM2.5平均浓度为31.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84.4%,两项指标实现双改善。15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仰首望蓝天、俯身见碧水、推窗满眼绿……海安,将“气质”写入蓝天,将“水灵”绣入河网,让生态之美成为最动人的发展。

  这份诗情画意,源自海安对生态底色的执着守护。上半年,海安打响推进蓝天保卫战:完成43项年度臭氧“夏病冬治”工程;263辆国Ⅳ柴油货车退出舞台;“全电搅拌站”的建设助力行业绿色转型……水环境治理的“绣花功夫”更是随处可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98.2%;实施34项年度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新增解决能力4.4万吨/天……鸟类的“朋友圈”也在扩大,慢慢的变多的珍稀鸟类从“途经者”变成“常驻客”:黑嘴鸥掠过老坝港霞光,灰椋鸟在里下河翩然起舞,白腰杓鹬在晨雾间跃出剪影……

  数据显示,2024年海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内共调查到鸟类15目39科108种6802只,与本底调查和上一轮固定观测数据相比,增加16种。新增鸟类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种,分别为花脸鸭、白腹鹞、燕隼。

  在常安现代纺织科技产业园,一场由内而外的绿色变革正悄然展开。全封闭式染色生产线高效运转,车间内既看不到进水管也寻不见排水管——这种“干湿分离”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已成为园区标配。

  从数字化、智能化的纺织印染车间到实时监测各企业水、电、气、蒸汽等能耗指标数据的智能大屏,园区扎实推进省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工作,聚焦绿色发展,提供优质公共配套服务,为传统产业换上“绿色新装”。

  去年12月,“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安纺织产业园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顺利通过评估,成为国家第二批通过评估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

  沿着产业链深入探索,电工电气作为海安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电镀工艺在该行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降低电镀工艺对环境能够造成的污染风险,海安启动工业绿岛项目建设,在电子信息产业园引进海安润泽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建设表面处理中心。

  每天5000吨的污水处理能力,采取分流分质收集、统一处理方式让每家企业的废水各得其所。得益于此,企业入驻就像“拎包入住”,不仅减少了生产周期,还节约了治污成本。

  截至目前,海安共建成工业“绿岛”项目4个,基本实现重点工业门类全覆盖,惠及中小市场主体超过1500家,破解中小企业治污难的困局的同时,也为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当产业“节流”成效初显,末端处置的“开源”同样关键。自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海安交出亮眼答卷:危废利用处置率达100%,普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20年来,海安生态蝶变,是科学治理、精准施策之功。从制度革新到科技赋能,让环境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曾是项目落地前企业主心头的“两座大山”——手续烦琐、等待漫长。

  海安市数据局与海安生态环境局协同履职。无人机辨真假、走航车锁踪迹、用电监控断是非。海安非现场执法以智能监测体系为基础,通过无人机等技术工具,实现“无事不扰、精准执法”。今年,非现场执法比例已达54.6%。一双双“千里眼”与“顺风耳”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背后,是海安大力推广的非现场执法,护航企业生态环境。

  “慧眼”辨分明,“云端”守发展。一家家具企业计划新建一座喷漆房,却始终悬着一颗心:一来担心建成后不符合国家规定,二来怕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为了彻底弄清这样一些问题,企业负责人通过“苏服办”平台,向有关部门申请了“邀约式”体检服务。

  很快,海安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生态环境局执法队员、司法局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指导工作组,入企开展现场勘察,给出答复:“符合有关规定,能建!”听到这句话,公司负责人长舒一口气。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仅是荣誉,更是发展的新起点。海安逐渐完备“大环保”工作格局,先行先试,以低碳破题,守绿换金,努力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 本报通讯员 蔡诚 管文雯 唐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