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酒店工程 / INTRODUCTION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环保答卷”。甲烷排放量均低于控排指标,危险废物合规处置率达10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连续运行两年累计减排甲烷43.8吨,相当于4万棵成年树木的固碳量……
甲烷曾是油气行业最“不起眼”的排放物,如今却成了 “头号目标”。当甲烷排空治理进入“深水区”,排控要求也从柔性承诺转向刚性约束,油气田生存法则正经历根本性重塑。
国际能源署《2025年全球甲烷追踪报告》显示,甲烷的温室效应在百年尺度上是二氧化碳的28倍以上,其控排成效直接影响全球温控目标实现。国际能源署精确指出,若不采取行动,化石燃料甲烷排放将使全球气候恶化风险明显地增加。通过针对性减排,可使2050年前全球温升减少0.1摄氏度,相当于一次性消除全球重工业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加强甲烷管控、减少甲烷排放和泄漏等提出指导意见。从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家方案》提出控制甲烷排放有关要求,到 “十二五”“十三五”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措施,再到 “十四五” 规划首次将控制甲烷排放纳入五年规划目标,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愈发明确。政策不断施压,无疑给油气田企业戴上“紧箍咒”——必须加快甲烷控排步伐。
2024年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重点企业甲烷排放强度降至0.15%,2030年降至0.1%。根据这一清晰的 “路线图”,油田企业将甲烷排放控制纳入核心管理范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积极做出响应,已建成50余套甲烷回收装置,通过技术方法降低甲烷排放。
曾经甲烷回收技术方法有限,主要是依靠“人工巡检+简易设备”,效率低且误差大。但面对日益严格的甲烷控排要求,油气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技术投入,推动甲烷监测与回收技术向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激光遥感、无人机巡检、AI算法等先进的技术在油田中得到普遍应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运用无人机进行巡检,一台无人机能够覆盖10公里的管道,仅需半小时就能精准找出0.01%的泄漏点,效率相比过去的人工巡检提升了100倍。在回收利用环节,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中国石油现存技术能够将泄漏的甲烷转化为化工原料,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000万棵树,既减少了排放,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以前,油田企业对甲烷排放的成本考虑较少。一套甲烷回收装置的初期投入可能是普通设备的3倍,这使得企业在甲烷回收方面积极性不高。但如今,随着甲烷排放监管趋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成本考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某甲烷检验测试仪器厂家负责人说。
“一方面,违规排放面临的罚款、限产等处罚成本大幅度的增加,倒逼企业重视甲烷减排投入。另一方面,甲烷减排带来的长期效益逐渐凸显,如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此外,随技术的进步,甲烷回收装置的成本逐渐降低,投资回报率有所提升,使得企业在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中,更加倾向于加大对甲烷减排的投入。”某甲烷检验测试仪器厂家负责人补充说。
过去,油田企业在甲烷排放管理上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在甲烷控排的“硬约束”下,多方联动的协同合作模式逐渐形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法学系副教授谌爱华撰文表示,目前甲烷监测技术升级迭代实现减排成效看得见。减排企业还需积极研发甲烷的捕捉与再利用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加强油气企业间的合作,联动共建甲烷减排生态圈。
目前,油气企业内部也正在慢慢地增加沟通协作,从开采、运输到加工的所有的环节共同发力控制甲烷排放。在外部,油田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攻克甲烷减排的技术难题;与政府部门积极努力配合,严格落实各项甲烷控排政策;与上下游企业协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例如,自然资源部牵头建立 “全国油气甲烷排放数据库”,生态环境部推出 “甲烷排放核算指南”,为油田公司可以提供数据与标准支持,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减排。
在甲烷控排的“硬约束”下,油田企业正经历着从理念到行动、从技术到管理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顺应这一变革趋势,积极调整“生存法则”,油田企业才能在绿色低碳的新赛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环保答卷”。甲烷排放量均低于控排指标,危险废物合规处置率达10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连续运行两年累计减排甲烷43.8吨,相当于4万棵成年树木的固碳量……
甲烷曾是油气行业最“不起眼”的排放物,如今却成了 “头号目标”。当甲烷排空治理进入“深水区”,排控要求也从柔性承诺转向刚性约束,油气田生存法则正经历根本性重塑。
国际能源署《2025年全球甲烷追踪报告》显示,甲烷的温室效应在百年尺度上是二氧化碳的28倍以上,其控排成效直接影响全球温控目标实现。国际能源署精确指出,若不采取行动,化石燃料甲烷排放将使全球气候恶化风险明显地增加。通过针对性减排,可使2050年前全球温升减少0.1摄氏度,相当于一次性消除全球重工业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加强甲烷管控、减少甲烷排放和泄漏等提出指导意见。从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家方案》提出控制甲烷排放有关要求,到 “十二五”“十三五”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措施,再到 “十四五” 规划首次将控制甲烷排放纳入五年规划目标,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愈发明确。政策不断施压,无疑给油气田企业戴上“紧箍咒”——必须加快甲烷控排步伐。
2024年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重点企业甲烷排放强度降至0.15%,2030年降至0.1%。根据这一清晰的 “路线图”,油田企业将甲烷排放控制纳入核心管理范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积极做出响应,已建成50余套甲烷回收装置,通过技术方法降低甲烷排放。
曾经甲烷回收技术方法有限,主要是依靠“人工巡检+简易设备”,效率低且误差大。但面对日益严格的甲烷控排要求,油气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技术投入,推动甲烷监测与回收技术向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激光遥感、无人机巡检、AI算法等先进的技术在油田中得到普遍应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运用无人机进行巡检,一台无人机能够覆盖10公里的管道,仅需半小时就能精准找出0.01%的泄漏点,效率相比过去的人工巡检提升了100倍。在回收利用环节,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中国石油现存技术能够将泄漏的甲烷转化为化工原料,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000万棵树,既减少了排放,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以前,油田企业对甲烷排放的成本考虑较少。一套甲烷回收装置的初期投入可能是普通设备的3倍,这使得企业在甲烷回收方面积极性不高。但如今,随着甲烷排放监管趋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成本考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某甲烷检验测试仪器厂家负责人说。
“一方面,违规排放面临的罚款、限产等处罚成本大幅度的增加,倒逼企业重视甲烷减排投入。另一方面,甲烷减排带来的长期效益逐渐凸显,如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此外,随技术的进步,甲烷回收装置的成本逐渐降低,投资回报率有所提升,使得企业在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中,更加倾向于加大对甲烷减排的投入。”某甲烷检验测试仪器厂家负责人补充说。
过去,油田企业在甲烷排放管理上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在甲烷控排的“硬约束”下,多方联动的协同合作模式逐渐形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法学系副教授谌爱华撰文表示,目前甲烷监测技术升级迭代实现减排成效看得见。减排企业还需积极研发甲烷的捕捉与再利用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加强油气企业间的合作,联动共建甲烷减排生态圈。
目前,油气企业内部也正在慢慢地增加沟通协作,从开采、运输到加工的所有的环节共同发力控制甲烷排放。在外部,油田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攻克甲烷减排的技术难题;与政府部门积极努力配合,严格落实各项甲烷控排政策;与上下游企业协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例如,自然资源部牵头建立 “全国油气甲烷排放数据库”,生态环境部推出 “甲烷排放核算指南”,为油田公司可以提供数据与标准支持,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减排。
在甲烷控排的“硬约束”下,油田企业正经历着从理念到行动、从技术到管理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顺应这一变革趋势,积极调整“生存法则”,油田企业才能在绿色低碳的新赛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