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案例 / INTRODUCTION
一名普通的采油工,却能在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折桂;只有技校学历,却与教授、专家联手编写采油专业教材;仅是一位被称作“兵头将尾”的组长,却创造出“2+4”油井分类管理法和“摘五星创五型”工作模式。她就是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采油女工、优秀员尤立红,她用勤奋和执著书写了一名员绚丽精彩的人生。
做事情,就要认真,努力做到最好。这是父亲对尤立红的要求。在石油工人家庭长大的尤立红自小就在点滴中养成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生活态度。1996年,尤立红技校毕业来到油田有名的金牌站,当了一名采油工。当时她暗下决心,干就干到最好,为金牌采油站增光添彩。
白天,她跟着师傅们认真学习每一个基本操作要领以及故障处理方法;晚上,阅读采油工程、油藏物理、石油地质等相关书籍。尤立红总是贴身携带着笔记本,不论到哪里,只要听到跟技术有关的内容或者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立即记录下来,回去潜心研究。十几年下来,尤立红随手做的笔记有30多本,20余万字,翻破了30多册采油专业书籍。
2006年,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采油工比赛在大港油田举办。尤立红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比赛。尤立红说:“这种比赛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因为我刚刚生完了孩子回到岗位,有两年没有接触到比赛了。当时我也有一些犹豫。”而尤立红的丈夫却对她说:“你去吧,家里有我呢!”有了丈夫的支持,尤立红第二天就给孩子断了奶,提着行李走进了集训中心。在备战大赛的100多天里,尤立红瘦了10多斤,做了近5万字的笔记,画了百余张图,理论卷子摞起来足有半米高,每项真实的操作练习不下300次。最终,尤立红等6人代表的大港油田夺得团体金牌,她还获得一枚单项金牌。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2009年大港油田实施老区增储增产,一批措施井先后投产,组织上把尤立红调到管理五组担任组长。管理五组是大港油田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老油田,负责管理着61口油井和30口水井,最早开发的一口井至今已有46年的历史。
尤立红把每口油水井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员,为了摸清其脾气,她白天上井观察情况,温度、套压、产量,逐一做好记录,晚上整理资料分析油水井变化,直到把每口井的生产情况和生产规律烂熟于心才肯罢休。
西49-41井是一口出砂井。在一次碰泵作业施工后十几分钟,油井生产出现了问题,作业队已经准备返工作业时,尤立红闻讯赶到了井场。采油工白师傅回忆说,尤立红来到生产现场,她当时就说,咱们采用微碰洗井法吧。当时我们都非常纳闷,什么叫微碰洗井法。尤立红让我们把这口井调成微碰的状态下进行洗井,用它碰泵的震动和洗井的大排量同时作用,来把脏东西冲出来。洗井后油井压力正常了,油井也出油了,当时井场就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近几年,随着油田地面建设简化优化工程的实施,油水井管理远程监控得以实现。通过应用远程计量系统,实现油井液量、工图、电量和压力等数据的实时监测。针对油井实际液量下降而工图渐变,采取常规监控法很难发现变化井的问题,尤立红大胆探索建立“标准工图”对比法,实行作业区、管井组两级日对比监控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地发现变化井,既节省本金,又提升工作效率。此方法已在全厂400多口油井上应用。截至目前,尤立红先后解决各种生产难题80多个,提合理化建议百余条,进行技术革新15项。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央企技能大赛金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尤立红并没有满足。她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员工,让大家一起进步。尤立红说:“管理组是一个集体,大家在一起非常和谐,有一种凝聚力。在这种氛围里,对工作也是一种促进。”采油工杨喜津说:“有她在,我们干活就比较放心。”
2006年,采油厂为全方面提升员工素质,举办了基层员工脱产轮训班,尤立红担任了兼职教师。她结合自己所学及经验,总结出“温故知新法”、“互动教学法”、“标准操作分解法”,她创造的快乐学习法成为采油厂技术培养和训练的“名片”。
在备战2007年大港油田职业技能大赛时,尤立红担纲三个项目的教学工作。为了这次比赛,她白天授课,晚上查阅资料、挑选试题,针对每名选手的真实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强化学习方案。她用相机把大家的每一次操作都拍下来,让所有选手一起讨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付出终有回报,最终,采油五厂取得团体第一、六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我技术是师傅教的,是单位提供的平台,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肯定是把我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会把这些技术传授给我身边所有人,让大家一起一起努力。”尤立红说。
大港油田公司党委副书记张晓东说,尤立红是在大港油田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英模人物的优秀代表,在她身上,传承着中国石油的优良历史传统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也是新时期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